一、实施背景
依安县境内拥有我国长江以北最大的高岭土矿带。这条高岭土矿带长70公里,宽15公里,厚15米,已探明储量约230亿吨,是我国东北地区唯一探明的一个高品位、大储量的高岭土矿。在矿区及周边地区还分布着致密粘土等多种资源,均是生产建筑陶瓷制品、卫生洁具和工艺美术品的优质原料。这条高岭土矿带,资源独具,市场前景广阔,成为面向东北三省及俄罗斯等国外市场的陶瓷集群产业基地。
齐齐哈尔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依安陶瓷产业发展,把陶瓷产业确立为全市重点发展的12个重点产业之一,出台了《陶瓷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为全市艺术陶瓷发展制定了目标任务和推进措施。编制完成《依安日用工艺陶瓷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相关文件。依安县依托资源优势,陶瓷产业蓄势而兴,陶瓷产业园晋升为省级开发区,依安被命名为“中国五色土(北方紫砂)之乡”,成为闻名遐迩的“北国瓷都”。
目前依安县已累计投入5.7亿元建设陶瓷产业园区路水电气等设施建设,共落地陶瓷生产企业12家,产品涉及外墙砖、内墙砖、日用陶瓷、工艺美术陶瓷和特种陶瓷等领域,填补省内空白。金山陶瓷原料等项目正在为陶瓷生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产业形成错位互补、共生发展的态势。辽金源、百佳居、朗盛、牧龙王等陶瓷企业依托黑龙江省特有的市场优势,销售收入达到3亿元以上。
随着陶瓷产业的深度发展,陶瓷产品生产效率较低、产品档次和品位不高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县陶瓷产业提档升级、快速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县陶瓷产业从零起步,严重缺乏熟练的陶瓷专业技术人才、缺乏陶瓷产业工人、陶瓷设计与工美人才。为了解决这方面问题,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职教中心学校资源优势,强化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职能,围绕产业定专业,围绕专业抓就业,围绕就业育人才,强化人才链建设,为依安县陶瓷产业发展,打造北国瓷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主要做法
(一)是通过“引、送、招、聘、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陶瓷产业是新兴产业,技能人才缺口极大,打造优秀的人才队伍,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成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县委县政府出台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引、送、招、聘、带”的工作思路。“引”即以月薪两万的高薪引进景德镇全国传统技艺大师康建华,景德镇首届十大工匠、利坯传承人王智发,引进宜兴紫砂壶制做大师何昊、姚卫芬、王俊达,引进本土粗陶泥塑省级非遗传承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王琦等大师驻校任教,并建设三个大师工作室,以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高度,扩大专业影响力。“送”即每年预算30万元资金,通过派出教师参加国培和省培,到企业参加实践,到大专院校跟岗学习等形式外出进修。“招”即县教育局为职教中心学校公开遴选专业教师,充实到教学一线。“聘”即从社会公开招聘有专业特长的教师补充“双师”不足问题。“带”即采取领导带、名师带、企业技术人员带等多种形式带动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
(二)是利用人才优势,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利用引进大师资源优势,鼓励大师积极投入到企业,搞创新、搞研发,实现了校聘校用、校企共用,在原有“紫砂陶艺”培训基础上又研发了“冰雪瓷”、“玛瑙瓷”项目,开发新产品,服务园区企业,扩大了专业影响力。打造了“产、学、研”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格局。学校派出徐达伟、张鑫、安易、刘士东等教师赴景德镇进修,引进陶瓷雕刻设备,融工艺美术设计及雕刻技术于一体,拓展学生培训方向。
(三)是对接陶瓷特色产业,实现落地技能人才培养
为打造“北国瓷都”和实施依安陶瓷产业“倍增计划”,企业与职教中心学校合作订单培养30人。在“紫砂陶艺”社会培训上,截止目前已累计为陶瓷产业培训人才近千人。学校方面围绕企业需求设立专业,明确教学过程中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与分工内容,学校负责学生文化课及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如设计素描、设计色彩、陶瓷彩绘装饰、热工设备与测量、贴花纸设计与制作等课程在学校学习。企业提供实践教学场所,参与并负责完成部分实践教学内容。企业设备原理及操作方法等一些特殊课程,则采取企业派技师到校教学与学生到企业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学生毕业前到企业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毕业实习,综合实践专业所学,完成毕业作品。陶瓷专业学生在企业内的培养方式参照学徒制开展,而不是按照班级组织。根据企业岗位设置,如绘画、拉坯、利坯、炼泥、手工瓷板制作等岗位,将学员分组,指定不同岗位的熟练技师分别负责带领并教授其中一组学员的实习实践技能,并技能掌握考核评价。各组定期进行轮岗,从而让学员掌握较全面的岗位技能。最后,根据学生的优势特长及兴趣爱好,确定其主修方向。学校与企业实现人才培养的“无缝衔接”,保证所培养的学生既能够符合国家有关人才培养技能标准,也能具备企业特定的技能要求。学生升学有基础,就业有技能。
(四)是开展政校合作,实现高端人才培养
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依安县政府与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在陶瓷工艺专业上开展政校合作,依安职教中心学校陶瓷工艺学生可在高中毕业后以单招形式直接全员升入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衔接同专业深造学习。目前已输送学生32人,占该校该专业总数的80%以上。依安县政府投资30万元为齐师专建设了专业实训室,凡我校升入齐师专的学生,县政府每人每年解决6000元学费。在2018年陶博会期间,我县与景德镇陶瓷大学又签订了政校合作协议,为培养我县陶瓷高端人才又搭建了新平台。
(五)是延伸培训链条,助力脱贫攻坚
为服务全县脱贫攻坚,在依龙镇东风村、中心镇丰收村、三兴镇中学、新兴镇兴福村四个乡镇,分别建设了紫砂陶艺“扶贫车间”和社区学校,打通了职业教育陶瓷产业扶贫培训“最后一公里”,助力了志智双扶,使贫困劳动力掌握一技之长,达到脱贫不返贫的目标。截止目前,共培训126人。“扶贫车间”的设备、工具、泥料及师资全部由我校提供,人员组织由各村负责。目前已形成了与全县149个行政村分期合作规划,拟通过合作实现陶瓷产业“家家是工厂、户户是车间”,营造紫砂陶瓷氛围,助力北国瓷都打造。
三、成果成效
通过“引、送、招、聘、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用人才优势,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全方位提升学生整体实力,为企业生产设计生产模具,填补了县域陶瓷企业模具制造空白。对接陶瓷特色产业,实现落地技能人才培养,有效解决了“北国瓷都”人才支撑问题。开展政校合作,实现高端人才培养,为培养我县陶瓷高端人才又搭建了新平台。延伸培训链条,助力脱贫攻坚,为我县营造紫砂陶瓷氛围,助力北国瓷都打造。
四、经验总结
1.政府加大投入是特色人才培训的保障,大师的引进每年需近50万元,硬件设施、培训保障等每年近200万元。
2.对在校的成绩优异、品行突出、实践技能有特长的学生给予奖学金,激发学生的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对实习过程中有创新意识并做出了某方面突出成绩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实习补贴及奖励。
4.对实践技能有专长,并有意愿在企业就业的学生,提前签订就业合同,在毕业前按照试用期职工待遇带薪学习,努力培养并留住优秀人才。
5.应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等教育,引导学生加强个人修养与职业道德教育,使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推广应用
此案例基于依安县特有的资源优势和人才缺口而产生,适用于有特色资源优势地区的中高职院校应用推广,可以强化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职能,围绕产业定专业,围绕专业抓就业,围绕就业育人才,强化人才链建设,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在应用的过程中,要注意依托资源优势,产业结构,政府扶持等多方面的协同发展。
六、反思改进
1.规范各项管理机制
有激励就有约束,有约束才有规范,才有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具有长效机制的校企合作不是一方对一方的施舍和帮助,而是双方共同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为此,双方都要受到相应制度和道德的约束。在法律约束的框架下,企业与学校都要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如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特聘专家和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违规违纪管理制度等。
2.开拓合作新领域
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必须及时更新观念,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双方的互动机制,只有利益共享,互惠双赢,校企合作才能成为双方的自觉行为,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双方互动。现在看来,企业参与我校合作办学的动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增强服务意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服务功能,积极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技术攻关,员工培训等活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使企业切身感受到合作办学的重要性,形成相互依赖的利益共同体,从而转变观念,将校企合作变成自觉行为,真正建立起双赢的校企合作。
3.增强政府参与度
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在发达国家之所以取得成功,其中不乏政府的行政介入。政府参与的全民教育体系,为校企合作搭建了桥梁,可以促使企业主动参与进入职业教育,是解决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加强政府的参与,可以使资源充分调控,把职业学校和企业的资源统筹规划利用,并且政府可以协调解决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校企合作的必需资金,也可以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设立专项资金。在校企合作的评估方面,政府可以提供必要的评价程序或监督力量。对开展校企合作成果突出的职业学校也能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
校企合作是个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动态发展过程,只有在推进校企合作过程中,从实际出发,有所借鉴,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新机制,才能推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举报邮箱:chinahljcn@126.com